70年前的今天,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布遷台。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方聖平伉儷選在極具歷史意義的這一天,將他們收藏的兩千餘件1949遷台歷史文物捐贈給國立清華大學,捐贈典禮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這批重要文物也在台北市中山堂「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展出至12月29日。
楊儒賓教授提及,信札是當代人物之間傳遞情意的文書,也最能呈現大時代的面貌。自1987年起任教清華大學中文系,領到第一筆薪水,就幾乎全投入收藏,加上專業文史訓練的獨特眼光,收藏愈豐愈精。
方聖平教授表示,十分感謝奈良教育大學教授谷川雅夫,他是促成這批文物搜集最重要的幕後功臣。谷川雅夫同時於當天也將自己蒐藏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行書條幅及安藤利吉總督行書橫幅,兩件與中山堂相關的歷史文物贈與本所保存。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表示,楊儒賓教授數十年用微薄的薪俸收藏幾千件重要的歷史文物,並全數捐出,與天下共享,這樣的俠心令人感佩。並指出:「文物會說話,有這些文物就有信史,不容青史盡成灰。信史,是學校給學子最好的禮物。」
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主任、歷史所副教授馬孟晶表示,得到楊儒賓、方聖平教授的慨然捐贈,清華已展開文物館的籌建規畫,作為典藏這批文物珍品之所。文物館預計明年中動工,2022年完工對外開放。
今天的捐贈儀式也有多位貴賓出席。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表示,捐贈的這批文物重新喚起中華民國政府正式遷台這個日子的歷史意義。劉兆玄說,楊儒賓教授捐贈的文物中看出國家高層至市井小民的生命與心情,也能看到文人相互扶持度過國家社會動盪的故事。70年後透過楊儒賓、方聖平教授的捐贈,再次聽到這些文物說自己的故事,這批文物不只是1949年的苦痛與故事,也成為現代人的養分,讓我們更謙卑、更感恩。
監察委員田秋堇表示,許多不同地方的人因緣際會下來到台灣,如今台灣人對不同民族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和平相處。「經過歲月流轉,不同民族的人都能變成一家人。」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黃一農表示,楊儒賓教授捐贈的兩千件文物富有濃厚的歷史意義,今天特地帶父母親來參與捐贈儀式,因為他父母親走過那個年代,與這批文物同樣是歷史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