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堂廣場東北角的《孫中山銅像》, 為雕塑家蒲添生的作品, 1912年出生於臺灣嘉義的蒲添生, 於1932年進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繪畫, 1934之後師事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 從此走向雕塑之路, 1941年蒲添生學成歸國, 主要從事人物雕像創作, 其作品精準忠實刻劃人物精神, 為臺灣西洋古典雕塑發展奠定基礎, 這座孫中山先生銅像落成於1949年 是臺灣第一座由本土藝術家完成的戶外大型銅像。
雕塑家蒲添生岳父陳澄波應政府徵詢而推薦女婿蒲添生承攬製作《孫中山銅像》, 為製作銅像 蒲添生於1945年舉家自嘉義北遷臺北 成立工作室 並設立光復後臺灣第一家雕塑鑄銅工廠。
1941年戰爭末期蒲添生堅持由日本回臺 那時蒲添生日籍恩師雕塑大師朝倉文夫特贈送其10餘禎珍貴孫中山相片 這些照片就成為《孫中山銅像》的藍本照片, 蒲添生將照片貼滿牆面, 揣摩了2個多月, 後又拜託時任臺北市游彌堅市長, 於國父之子孫科先生於臺北市中山堂演講時, 安排其坐在第一排位置, 仔細端詳孫科先生容貌 想從其身上找出與孫中山先生容貌相似之處。
1947年 臺灣發生了二二八事件 蒲添生在動盪中繼續進行塑像 1949年政府訂定金融政策穩定物價, 舊臺幣4萬塊兌換新臺幣1塊錢, 原本委託製作的舊臺幣20萬元, 瞬間變成新臺幣5塊錢,《孫中山銅像》完成後無經費豎立, 幸得游市長允諾銅像豎立工程由臺北市負責, 再進行募款資助得款2,600元, 方使蒲添生不至傾家蕩產而度過難關。
《孫中山銅像》有3個置放選擇, 包括臺北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運動場邊, 西門町西門橢圓公園(今捷運西門站六號出口附近)與臺北市中山堂廣場 最後蒲添生選定在中山堂前廣場 原因為鑒於臺北公會堂1945年戰後已經改名為臺北市中山堂 《《孫中山銅像》就應該放在中山堂 且覺得西門町太熱鬧吵雜 銅像應放在安靜的地方供人景仰, 後來, 臺北市政府也將西門橢圓公園原第四任民政長官祝辰巳紀念塑像的基座拆過來掉, 重新安置於中山堂廣場, 作為,《孫中山銅像》的基座,更添加美意。
1949年10月10日 第一任臺灣行政長官陳誠主持《孫中山銅像》揭幕大典 出席貴賓包括臺大校長傅斯年 抗日名將李友邦等多人。
開幕典禮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小故事, 其時銅像被紅色布幕罩著, 而揭幕繩子已經拉斷了但布幕尚未揭開, 行政長官陳誠一直盯著蒲添生看蒲添生會意後馬上繞到銅像的背面, 沿著基座飾條, 矯健地攀爬上高約3米的基座頂端, 伸手將銅像身上的紅布掀開, 在一片掌聲中, 銅像英姿終於展現在人們眼前, 接著由臺大傅斯年校長, 游彌堅市長致詞, 其後樂隊響亮奏樂, 一大群象徵和平鴿子滿天飛舞, 開幕典禮圓滿完成。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於2009年成立, 2010年成為臺北市的歷史建築, 保存蒲添生一生奉獻雕塑藝術所留下珍貴創作成果, 也為臺灣雕塑藝術發展留下可徵的史料紀錄。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為具古典風格的日式建築, 蒲添生生前在此居住及創作長達40多年 工作室由蒲添生設計監工,特請來福州木工師傅以檜木蓋成 挑高兩層樓半, 工作室則設計為北面採光, 且可登二樓U字型走廊環繞四面俯視大型作品之製作, 為臺灣前輩藝術家目前少數尚存具歷史價值和意義的專業工作室。
館長:蒲浩志
地址:臺北市林森北路9巷16號
連絡電話:(02)2321-3539 免費參觀(採一星期前預約)